Board logo

標題: 訣別五年 - 胭脂扣 - 悼念梅艷芳 (1963-2003) [打印本頁]

作者: nobody    時間: 2010-5-23 18:48     標題: 訣別五年 - 胭脂扣 - 悼念梅艷芳 (1963-2003)

2008年12月30日
史丹筆記 Stanley5's Blog
http://stanley5.blogspot.com/2008/12/1963-2003.html
            
訣別五年 - 胭脂扣 - 悼念梅艷芳 (1963-2003)

12月30日,梅艷芳逝世已有五年。記得03年,令人傷感的事特別多,張國榮離世,然後有沙士,豈料在該年的最後二天再傳來噩號。五年後的08年,四川大地震同樣震憾我們的心。但願人長久,然而,生離死別從來是無法避免的事……



  時常跟人說:我肯定記得1997年,因為那時我剛成熟,懂世情,而該年發生的事亦特別多。現在,會跟人說:我永遠不會忘記2003年。因為不幸的事在那年接踵而來:沙士、張國榮自殺、伊拉克戰爭……好不容易捱到十二月,本想著2003年將要過去了,就在與新一年只隔兩日的三十號,又一夥巨星殞落的消息傳出,為愁雲慘霧的一年寫上更悲的句號。

  幾個月前,梅艷芳患癌消息傳出。其後,數場演唱會順利完成。十一月,無線周末晚的一個特備節目,梅的的徒弟師妹紛紛現身,在節目上向她祝福,令人感覺是最後道別。十二月,在日本取景的一個美容中心的廣告出街,又見她的狀態甚佳,不似是患病。想不到一個月後,她便撒手塵寰。

  張國榮亡故,筆者想起《阿飛正傳》的結局,因為哥哥與旭仔同樣是活得燦爛、死得轟烈。梅艷芳魅力不凡的台風、百變的形象,為世人所傾倒。然而,她演的戲,亦貫徹了這種百變的形象,演喜劇的有《審死官》、《鍾無艷》,女俠的《東方三俠》、《英雄本色3夕陽之歌》、《九一神雕俠侶》,文藝的《慌心假期》、《半生緣》、《男人四十》等等。然而,最令筆者難以忘懷的,是演塘西妓女如花的《胭脂扣》。筆者想借回顧《胭脂扣》一片來悼念梅艷芳,除了此片是由兩位逝去的巨星合演,梅憑此片奪得最佳女主角獎之外,還有是筆者認為她在此片的演出可能是港片歷年來最好的(塔倫天奴也認同這一點),而本片亦堪稱佳作,編與導皆各擅勝場。



  說關錦鵬常遇到好劇本,邱戴安平、黎傑寫的《地下情》,劇本非常優秀,甚至蓋過導演的光芒。《胭脂扣》是李碧華的原著小說,邱與李合寫電影劇本。筆者雖未看過小說,但幾乎可以肯定其資料是來自羅澧銘(筆名"塘西舊侶")的小說《塘西花月痕》。相隔大半個世紀,目睹當年花國盛況的人大多已離去,有關塘西花事的史料,只有在羅氏遺留下的著作才找得著。塘西其實是石塘咀的舊稱,石塘咀現在不過是港島區普通商住地方而已,恐怕與筲箕灣、北角等地方沒有太大的分別。但正是今天的蕭條,才令筆者的好奇心頓增。現在我偶爾會到該區逛逛,但其實那裡沒有什麼值得一看,只是呆在那裡發發思古之幽情而已。(關於石塘咀的遊歷,舊筆記裡有一篇記錄)
   
  梅艷芳飾演如花,張國榮演十二少,是可一不可再的絕配。十二少是風流倜儻的翩翩美少年,由八十年代中後期最年輕帥氣的張國榮來演,可謂不二之選(有傳十二少這角色本由鄭少秋來演,幸好沒成為事實)。由梅艷芳演名妓如花,原本是不太合適的,一來當時她的戲路經常是活潑壞女孩 (例如《緣份》、《壞女孩》),而梅的樣貌亦算不上標緻,與十二少的俊美,其實毫不相襯。但事實是,梅演生前的如花風情萬種,演女鬼楚楚動人,表現令人刮目相看。而在《塘西花月痕》書中附的舊圖片告訴我們,當時的名妓其實也不是傾國傾城的佳人,甚至反而是貌不驚人、身裁矮小扁平的普通女子。

  為什麼所謂的塘西名妓竟是如此?其實二三十年代的香港社會風氣依然很保守,一般女子出嫁要依按習俗,守父母之命、經媒妁之言,正當人家的女子鮮有淪落風塵,通常只是無依無靠的孤女才會在塘西當娼。電影中,如花以妓女之身冒昧拜訪陳家,譚倩紅飾演的陳母諷刺她說:「這可能就是你們風塵女子的作風吧。」可見當時的保守風氣與深厚的階級觀念。而當時從妓的,最終目的是找頭好人家"埋街食井水",以今日的眼光來看,塘西大寨似是高級的徵友會社,多於人肉橫流之地。又因為物以旱為貴,塘西妓女的身價都非常高,散盡千金為博紅顏一笑的亦大有人在。而當時社會的審美觀以林黛玉型骨感才算美,所以當時的塘西妓女身裁都較羸弱。如花醜,也得到俊美的十二少的歡心,除了有歷史的根據之外,也是因為十二少認為「隻公肥,隻乸就瘦。老婆醜,老公就靚溜溜」才算有夫妻相吧。


10年代的石塘咀



  塘西乃燈紅酒綠的煙花之地,但絕不是三教九流聚集之處。不單是尋歡作樂的公子哥兒甚有文化修養,連老舉本身也是知書達禮的。而塘西這個熱鬧的小社區久而久之培養出一種小圈子的文化 (有點像廟街或現今的旺角) 。在《塘西花月痕》一書中,羅氏原原本本地記錄了塘西文化,可堪玩味的名詞便是一例:「乾煎石斑」形容心急乾等的人客,「蓆嘜」形容妓女情迷戲子(即現今的「粉絲」)。在片中,十二少送大床到妓寨,古慧珍演的老妓對如花說:「我由水坑口做到石塘咀,都無見過好似你呢個"溫心老契"咁,咁識""姑娘(上聲,讀"learn")」。汪禹演的少爺投訴妓女珊珊來遲,令他的朋友「一個身後蕭條,一個後顧茫茫」。《塘》書特別指出,當時各名寨的門口都有一副對聯,沒有對聯的大寨,並不入流。片中,十二少為博取如花的歡心,也題了「如夢如幻月,若即若離花」一聯。

  以下部分,讓筆者依著片中劇照,評述塘西與電影。
   
  很精彩的一個鏡頭。幾個簡單的畫面、動作與表情,完全能夠表達出如花淪落風塵的無奈,與令人心酸的經歷,而背景的牆紙也很精緻、講究。我甚至覺得單是片頭的這個"Godardian Head”(高達慣用的正面鏡頭)以鏡頭代鏡的畫面,以及梅艷芳的落寞的眼神,便足以令她與本片獲獎。



  如花與十二少初次相遇,如花喬裝成男子唱粵曲《客途秋恨》,十二少翩翩踏進酒家,向路過的妓女拋媚眼。劇本中這段的寫得很好,然而拍得更好,筆者心目中的塘西的大酒家,便是如此模樣的。(當時的客人通常先在塘西的大酒家設讌,再請來妓女陪酒,而非直接進入妓寨光顧)
   
  梅唱粵曲,令我不禁想起她在華東水災籌款時的表演。喬裝的扮相,亦算是貫徹她的百變形象。



      交代過三十年代熱鬧的塘西後,劇情突然轉到現代(八十年代)。萬梓良飾演報館小職員小袁。慣於誇張的萬子也刻意收起火氣,因而避免了mis- casting。朱寶意飾演的女朋友也是報社的記者,大情大性毫無女性的溫柔,與如花形成強烈對比,亦是兩個時代女性的比較。小袁在華僑日報工作,報館位於上環,正巧他居住石塘咀,女鬼如花才有幸碰到這位老好人。(華僑日報大概在幾年前的報紙大戰中被淘汰了。)



  小袁在回家的電車上再次遇上如花。如花像個婆仔般細說當年事。電車經過太平戲院的舊址,她談及以前有位姐妹是老五(薛覺先)"蓆嘜"。小袁越聽越覺得不對勁,才猛然發現身旁的女子是生於幾十年前的人,即是鬼。此段戲,關錦鵬利用大量的閃回” (flash-back) 來交代新與舊,David Bordwell評說港產片經常出現閃回等的古典電影語言,例如在吳宇森的電影中,但這種手法非常過時,只會在不拘風格的次級娛樂片中才會出現。但筆者反而覺得正是因為港產片的風格多變,所以有它本身的特色。關錦鵬此段所用的閃回便運用得相當精彩。

如花冒昧拜訪陳家,陳母先以乳前龍井作比喻來挖苦如花是飽經人道的女子,後更直言不諱地反對她與十二少的情事。如花臨走前被陳母要求為十二少的未婚妻淑賢試衫,這件"為他人作嫁衣裳",實在是李碧華的神來之筆。梅艷芳含淚的眼神亦把如花受辱被拒的心情表現得絲絲入扣。



      四哥演大闊爺委實是一時之選。在塘西,人客要摸摸名妓的耳仔,需要一個「駝背佬"孑貝"兩個包袱」,即五百元。據《塘》書記載,那時普通白領的月薪不過是一兩元,五百元即幾乎等於百萬。現今落夜總會消費,最多只是數千,最便宜者三四百元便可享有片刻春宵,可悲的是人肉越來越不值錢了。


   
  十二少與如花在擺花街共築愛巢,那間公寓的燈火微弱,十二少經常在大床上吞雲吐霧,很有貝托魯奇電影的頹廢味道 (關錦鵬說過自己最喜歡的其中一部電影便是貝氏的《同流者》(The Conformist))。那條舊擺花街只在電影中出現數秒,雖然不顯眼,但仍可見其仔細。擺花街在中環,現今仍然熱鬧,但恐怕已沒有花賣,也沒有片中那份歐陸山城小路的風貌。


   
  二三十年代的梨園事蹟在羅氏的《塘》一書中佔有很大的比重,皆因作者羅氏本身是戲曲專家。李碧華也不忘在故事中加入粵劇的元素,例如,十二少拜師時唱《胡不歸》預視結局,及後在劇團當小腳色惹起家人的不滿。張國榮畫花面做大戲,又令我想起他生前在演唱會清唱《客途秋恨》,又曾經在TVB與汪明荃合唱任白戲寶,博得在場的師奶Fans一再嗌Encore



  如花死後五十年重臨塘西,發現人非物亦非,令她傷感得掉下淚來。筆者看過《塘》一書後初次遊覽該處,發覺石塘咀只是平凡不過的地方時,也有相似的感觸,慨嘆曾經的風光皆似夢幻泡影。以前是富貴公子們聚集作私人娛樂會所的山道、和合街、南里,也得接受身後蕭條的命運。


  
  小袁與女朋友一夜纏綿後,女友問他:你會不會像十二少般為她而死?袁答不會,說現今的人不可能浪漫到為愛而死。兩人在荷里活道閒逛,女的已走過對面馬路,男的卻為古董店的旗袍看得入神。一段不起眼的戲,靠演員的動作與表情,加上剪接,交代兩人貌合神離的關係。關錦鵬的靜態文戲,一再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片中最凄美纏綿的一幕。暗弱的光線經紅色與黃色的門窗映照著,如花與十二少吞鴉片自殺。毒發之時,兩人緊緊相擁,口角流出深黑色的血,苦不堪言、痛不欲生。眼巴巴看著人自殺,絕非一件樂事,尤其是死的如此浪漫。


   
  故事接近尾聲,如花發現十二少原來尚在人間,卻變成年事已衰、六親拒認的糟老頭,每日在片場無所事是。如花親眼看到真相後,沒有什麼話說,向袁兩人說聲感謝後,欲哭無淚,獨自在水銀燈下離開。十二少在背後一邊追著、一邊喊「原諒我…如花…」。此時歌曲《胭脂扣》播出:「誓言幻作煙雲字,費盡千般心思,情像火灼般熱,怎燒一生一世,延續不容易」如花的身影漸漸消失,留下孤苦可憐的十二少……




  
  關錦鵬的戲的結局,便是如此餘音裊裊:《地下情》中的張樹海看著身患絕症的朋友死去,廿五歲的他仍然要活下去;《藍宇》中的捍東駕車到藍宇事發的地點後,駛過一段連綿不絕的藍色的圍欄;《胭脂扣》的結局,十二少還要"慨嘆人間何世",小袁與女朋友的感情也前路茫茫。到現在,這個結局還添上另外一層意義。

  故事中,如花縱情枉死,十二少負情偷生,是遺撼,令人黯然神傷。現實中,飾演如花與十二少的梅艷芳與張國榮雙雙離我們而去,這種遺撼便更深。如花與十二少以胭脂扣作定情信物,而我們只有藉回顧梅艷芳與哥哥的唱片與電影來緬懷過去,憶記輝煌的八十年代,感嘆物是人非……想不到現實的結局比電影的更餘音裊裊。
     
在梅艷芳出殯的今日,以此文悼念這位芳華絕代的巨星。

(原刊登日期:2004112)



http://stanley5.blogspot.com/2008/12/1963-2003.html
作者: 絕代豬仔    時間: 2010-5-24 13:28

無可取代的梅艷芳




歡迎光臨 梅迷大同盟 - 梅艷芳網上論壇 Anita Mui Forum (http://www.anita-mui.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1.0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