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十首歌 9 ──梅艷芳
source:
http://wordyhylau.blogspot.com/2008/10/9.html
posted by
Wordy @October 09, 2008 08:40AM
明天是
梅艷芳 45 歲忌辰。原來,她離開已經快五年了。還記得那一個 12 月 30 日早上,天還未亮走去公車站的時候,從電台聽到她辭世的消息。
把梅艷芳如此出眾、地位崇高的歌手放在這個專題中,確實委屈了她。然而,我聽梅艷芳的歌雖多,但她的專輯買得不多,況且關於梅艷芳資料翔實的網站挺多,與其班門弄斧、濫竽充數,不如寫一篇綜覽,將來或者再以其他角度談談這一位形象百變、既是歌后又是影后的香港演藝界奇葩吧。
1982 年奪得首屆《新秀歌唱大賽》金獎以前,據說梅艷芳已經在
麗的電視台幾齣劇集跑龍套。得獎後,梅艷芳主唱
黃日華主演的 TVB 劇集《香城浪子》的主題曲《
心債》,那一份滄桑味道教人難忘。當年我讀小二,就憑每晚聽兩遍,學會了整首歌。
在梅艷芳 21 年的流行歌手生涯裏,共推了 26 張錄音室專輯:19 張粵語、7 張國語。1983 年,首張個人專輯《赤色梅艷芳》推出,憑着
山口百惠主演的同名日劇主題曲《赤的疑惑》,梅艷芳正式走紅,連奪
十大中文金曲獎和
勁歌金曲獎。
專輯亦收錄了《赤的衝擊》和
鄭裕玲主演的劇集《警花出更》的主題曲《
交出我的心》,據報銷量超過 20 萬張。
1984 年推出的專輯《飛躍舞台》收錄了《飛躍舞台》《逝去的愛》(跟
甄妮的《再度孤獨》鬧雙胞)《不信愛有罪》《發電一千 volt》等流行作品,但銷量遜於《赤》。同年,跟
張國榮、
張曼玉合演電影《緣分》;又跟
景黛音、
蔣麗萍合演了電視劇《香江花月夜》,唱主題曲《歌衫淚影》,收錄在下一張專輯《似水流年》中。
喜多郎作曲的《似水流年》(MV 在
澳門拍攝),從當年到現在,一直是我十分喜歡的梅艷芳歌曲之一。
專輯收錄的其他主打歌包括《蔓珠莎華》《夢幻的擁抱》《紗籠女郎》。
1985 年的《壞女孩》專輯,主打歌《壞女孩》登上了
香港電台的
中文歌曲龍虎榜冠軍後,卻又因為意識不良而遭港台禁播。《壞》展示的豪放不覊形象是梅艷芳當年大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專輯第二主打《
夢伴》也是梅的經典之作。其他上榜歌還包括《冰山大火》《孤身走我路》。這一年,梅首次拿下
最受歡迎女歌星獎,憑《緣分》得了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首次個人演唱會一開 15 場,創下紀錄(9 年後
王菲以 18 場打破)。還有推出了首張國語專輯《蔓珠莎華》。
1986 年,拍了 5 部電影,只推出了一張《妖女》專輯──我首張從頭聽到尾的梅艷芳專輯──趁學校旅行讓同學把卡帶借我回家聽了一個週末。幾個月前,補購了這一張 CD,也是我擁有的少數梅艷芳專輯之一(大都買精選輯)。梅那個帶點
阿拉伯風的打扮,camp 味十足。點題歌《妖女》以外,《
將冰山劈開》《愛將》都非常流行(其他流行作品還有《緋聞中的女人》《癡癡愛一次》)。我喜歡有
草蜢伴唱的《愛將》(當然還有
江欣燕的《
愛醬》,甚至買了 VCD 回家珍藏)。
1987 年連續推出了《似火探戈》《烈焰紅唇》兩張專輯,繼續穩坐
香港樂壇首席女歌手寶座。《
似火探戈》《
裝飾的眼淚》《心魔》變得濃妝哀艷,其他上榜歌還有《珍惜再會時》《放鬆》。《烈焰紅唇》是首次演唱
倫永亮作曲的主打歌,性感形象轟動全城,我記得那 MV 是跟媽在一個很冷的晚上一起看的。
接着舉行跨年的「百變梅艷芳再展光華演唱會」連開 28 場,得到「梅廿八」之稱號。專輯還收錄了《
傷心教堂》《
胭脂扣》兩曲。另外,電影《胭脂扣》中
如花一角為梅艷芳帶來了
台灣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
亞洲影展三項影后殊榮。
1988 年的《夢裡共醉》專輯聲勢稍為回落,《
Stand by Me》是冠軍歌外,其餘的《
夢裏共醉》《無人願愛我》《不如不見》《心肝寶貝》等在流行榜上略見失色。
1989 年,梅艷芳先奪
藝術家年獎的歌唱家獎,再推出了風格迥然的《淑女》《Anita Mui In Brazil》兩張專輯。《
淑女》《
黑夜的豹》勁度十足,我則非常喜歡倫永亮譜曲的深情之作《
一舞傾情》。《Anita Mui In Brazil》除了《
夏日戀人》《愛我便說愛我吧》外,當然不能錯過第一主打、梅艷芳歌唱生涯的經典之作《夕陽之歌》(跟
陳慧嫻的《千千闋歌》和 Blue Jeans 的《人生酒庫》鬧了三胞)。
以受歡迎程度計,當年無疑是《千千闋歌》稍勝。
然而,《夕陽之歌》散發的滄桑味、梅艷芳的演繹,卻也勝過《千》。梅艷芳連續第 5 年、也是最後一次奪得最受歡迎女歌手獎後,宣布從此退出角逐任何音樂獎項。
因為積極參與民運活動,經慎重考慮後,梅辭演了
關錦鵬為她量身訂造的電影《阮玲玉》。這也間接造就了一個影壇傳奇──張曼玉。
1990 年的《封面女郎》專輯,《
封面女郎》《
耶利亞》《笑看風雲變》都不是我那杯茶,獨倫永亮創作的《
心仍是冷》深深打動了我。這時候,
林憶蓮、
葉蒨文在聲勢上開始壓倒梅艷芳,但同年舉行的「百變梅艷芳夏日耀光華演唱會」一開就 30 場,叫座力無與倫比。後來有傳媒問梅艷芳覺得哪些女歌手可以接她的班,她說喜歡陳慧嫻、
王靖雯(王菲),但陳、王兩人都負笈海外,所以她選葉蒨文、林憶蓮。
1991 年初,梅艷芳替
羅大佑的
音樂工廠處女作《皇后大道東》當客席歌手,演唱了
林夕填詞、電影《雙鐲》主題曲《似是故人來》。林夕後來以此歌寫了一個鬼故事
(按此)。
接着推出的《
欲望野獸街》歌詞被評意識大膽。同時,在香港電台舉辦的一個研討會上,梅批評
尹光的歌曲意識不良。事件在一些報章專欄引起過一陣討論。《慾》專輯其他上榜歌還有《夢姬》《Faithfully》。
同年,梅艷芳再推出國語專輯,讓台灣著名音樂人
小蟲寫下了可能是梅音樂生涯的國語歌代表作:《親密愛人》。
同年底,梅艷芳宣布退出舞台,舉行了 30 場跨年舉行的「百變梅艷芳告別舞台演唱會」,同時推出了兩張精選輯《The Legend of the Pop Queen》Part I, II,收錄了挺流行的《
Touch》《
回頭已是百年身》兩曲。梅艷芳之後以拍電影為主,在樂壇開始了 3 年「暫休」。
1993 年,部署回歸,唱片公司一口氣推出了 4 張「鑽石旅程系列」精選輯:《情幻一生》《變》《皇者之風》《戲劇人生》。其中《戲》收錄了一批梅艷芳之前沒有收錄在任何個人專輯之內的歌曲,包括《女人心》《路…始終告一段》《是這樣的》《莫問一生》《秋天復秋天》《何日》等。找得到又價錢合理的話,會買一張。
1994 年,女王回歸,推出了《是這樣的》專輯。
第一主打《情歸何處》讓梅艷芳有格調地唱出了她對愛情的期盼、感慨。其餘幾首上榜歌曲《朦朧夜雨裏》《如夜》《感激》《是這樣的》都讓梅艷芳優雅地表演她非同一般的歌藝。同年推出了國語專輯《小心》,一快一慢的宣傳歌《
放開你的頭腦》《只羨鴛鴦不羨仙》各有捧場客,我喜節奏強勁的《放》多一點。
1995 年,推出了第 15 張粵語專輯《歌之女》,點題歌《歌之女》印象不算深刻,第二主打《
愛我的只有我》卻讓我滿有感覺。這一年,梅在淡市中舉行了 15 場《一個美麗的迴響演唱會》。
1997 年,推出了《鏡花水月》專輯,
林子祥作曲的《抱緊眼前人》在初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到暑假成為該年最高收視的電視劇《大鬧廣昌隆》的主題曲後,帶挈專輯大賣,在某大型唱片連鎖店曾一度賣光。這首歌的 MV 在當年的焦點卻是擁有 43 吋胸肌的男主角
陳子聰。
同年推出的國語專輯《女人花》,我全無印象。
1998 年,除了兩輯《情歌》精選輯外,更推了一張粵語舊歌重唱專輯《變奏》,曲目包括《你留我在此》《相思河畔》《東山飄雨西山晴》等。年底推出了國語專輯《床前明月光》,當中我較喜歡《愛上狼的羊》。
1999 年,又是一粵一國兩張專輯。坦白說,來到這階段,我主要是通過電台聽梅艷芳的歌。《Larger Than Life》只聽過《艷舞台》,其他沒啥印象。國語專輯《沒話說》是舊歌重唱專輯,主打的是老歌《
長藤掛銅鈴》,其他歌曲包括《今宵多珍重》《你把我灌醉》《用心良苦》以及梅艷芳很欣賞的
陶喆的《沙灘》。此外,這年開了兩節共 11 場的「百變梅艷芳 99 演唱會」。
2000 年推出的《I'm So Happy》,從媒體上聽過《我很快樂》《愛的教育》《床呀床》,還有
陳奕迅作曲並跟梅合唱的《同聲一哭》。後來聽說這專輯和《Larger Than Life》都挺出色,想補購欣賞,可惜遍尋未獲。2001 至 2002 年,拍了 5 齣電影,大都頗受注目,例如《鍾無艷》《慌心假期》和梅的最後一齣電影《男人四十》。
2002 年,出道 20 週年,先推出了第 19 張粵語專輯《With…》,請來了 11 位香港名歌手(張國榮、
蘇永康、
黃耀明、
許志安、
劉德華、王菲、
陳慧琳、林憶蓮、
譚詠麟、
張學友、
鄭秀文)跟她合唱,較受歡迎的包括《
芳華絕代》《
相愛很難》《單身女子》。跟林憶蓮合唱的《兩個女人》是唯一一首重唱歌,跟譚詠麟合唱的《路人甲乙》由兩人聽似零碎的清唱片段(配上輕淡的背景音樂)組成,實驗味道頗濃。年底,舉行了 10 場「百變梅艷芳極夢幻演唱會」,張國榮在尾場的安歌部份出場,那也是張最後一次的公開演唱。。
2003 年 9 月,梅艷芳公開自己患子宮頸癌,後來堅持抱病舉行 8 場「百變梅艷芳經典金曲演唱會」,並穿上婚紗,完成了「嫁給舞台」的心願。同年 12 月 30 日,因為癌細胞擴散至肺部,影響肺功能而逝世,終年 40 歲。
對於香港流行音樂圈,梅艷芳也許未必在音樂發展上帶來過太多革命性影響,但她的演藝天才卻把香港表演事業一次又一次推向更新更高的層次。她形象百變、動靜皆宜、歌影齊發,在香港堪稱前無古人。在她之後,暫時也未有來者。談香港流行音樂,不能不提梅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