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張學友心疼梅艷芳 「未得到應有的榮耀」

張學友心疼梅艷芳 「未得到應有的榮耀」

2013年12月29日10:27
張學友心疼梅艷芳 「未得到應有的榮耀」

【吳惠菁/綜合報導】梅艷芳紀念音樂會明晚將在香港舉行,發起人張學友被問壓力很大?他嘆氣說:「做自己的show都不覺辛苦,成敗得失可自負盈虧、為所欲為,但這次是屬於阿梅的,得兼顧好多,要聯絡藝人又要顧rundown,而且有好多藝人,不可以只顧自己意願。」他表示只要想得到的梅艷芳金曲都會唱,但不會出現合唱,務求簡單隆重,不需要多餘的噱頭,至於他會唱什麼歌?學友說:「我最想唱《蔓珠莎華》,但不可以,要讓嘉賓先選歌,已有人挑了這首歌。」

他並表示收益扣除製作費將捐出做慈善:「希望100年後,不管是樂壇還是娛樂圈,阿梅的名字都不會讓人忘記或抹滅。一路來有好多原因,令阿梅未能得到她應有的榮耀。」看得出歌神對好友重情重義。

TOP

學友籲黑白色悼阿梅

2013年12月29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31229/18570147

張學友發起的「梅艷芳.10.思念,音樂.會」將於明晚在會展舉行,學友透露因今次是借商台叱咤舞台,完騷要拆台交還,故選用簡單隆重的形式,主要以黑白和紅色。學友叮囑出席人士記緊要着黑白色服裝:「想鏡頭影到觀眾席時,顏色同整件事能一致、莊重同好睇啲。」問學友可感很大壓力?他嘆口氣說:「要兼顧好多嘢,不過無論點都好,最緊要係大家對阿梅嘅心。我最希望喺100年後,阿梅嘅名字冇俾人忘記,雖然中間有好多原因,令阿梅未得到應有嘅榮耀。」至於星光大道豎銅像,她說:「佢係值得有。」

採訪、攝影:徐錦池、張曦彤

TOP

張學友希望一百年後 阿梅名字也沒被忘記

http://www.singpao.com/yl/mx/201312/t20131229_481013.html
2013-12-29 05:55 来源: 香港成报

核心提示:為紀念梅艷芳逝世十周年,明晚於會展舉行《梅艷芳‧10‧思念‧音樂會》,音樂會總監張學友透露會以劇院形式表演,因為是商台借出《叱》的舞台,所以不會設計的太複雜,會以簡單隆重及黑白紅色調為主題。

  為紀念梅艷芳逝世十周年,明晚於會展舉行《梅艷芳‧10‧思念‧音樂會》,音樂會總監張學友透露會以劇院形式表演,因為是商台借出《叱》的舞台,所以不會設計的太複雜,會以簡單隆重及黑白紅色調為主題。

  學友坦言今次壓力較自己開演唱會大不,不可只重自己意願,要兼顧這些,感謝每位出力幫手的人。學友稱:「演唱會不會有合唱歌出現,因為有不同單位及人數較多,未有歌手獻唱的阿梅歌曲會用音樂作演奏。」他強調音樂會絕不是演唱會,不會有綽頭及賣點上,因為上台的藝人巳有吸引力,最重要是大家對阿梅的心。學友自言想獻唱《蔓珠莎華》,可惜自己是總監要讓客人先選曲,已有嘉賓選了這曲。

  全球免費直播
  演唱會一票難求,學友解釋因為留了很多票請跟阿梅合作過的人及她的私人朋友,所以今次的演出將開放給全球多地方免費直播,公眾參與一齊思念阿梅,不一定要到現場,可看電視或電腦,更多人當晚可懷念阿梅。

  因今次演唱會主要不是賣票,拿了數百萬製作費出來的學友稱:「不夠數我會再補貼,如有剩餘的會捐出來,我只負責製作,多謝志偉幫忙售票對外的有他負責。」學友提醒大家出席要穿黑白色,無特別意思只希望顏色和整件事一致、較尊重及好看:「希望一百年後不管樂壇或娛樂圈、阿梅的名字也沒有被人忘記或抹走。」問到何超儀捐款在星光大道起阿梅銅像?學友稱:「聽過銅像一事,不太清楚,誰人做沒所謂,阿梅是值得的。」


舞台上的梅艷芳永遠那麼放。

TOP

張學友為梅姐音樂會自墊幾百萬

張學友與曾志偉為悼念故友梅艷芳(梅姐),下周一30日梅姐離世10周年晚上假灣仔會展舉行《梅艷芳.10. 思念.音樂.會》,學友透露舞台會以劇院形式表演,嘉賓輪流致詞和獻唱梅姐的歌,沒有主持人,形式簡單,舞台會以黑白紅為主調,是次音樂會將開放給全球多地方免費直播,希望大家記起梅姐。

對有指學友為今次音樂會感到大壓力?他不諱言地道︰「自己做自己啲騷都冇咁辛苦,自己騷可以為所欲為,今次要兼顧好多,要聯絡藝人又要顧Rundown,每個歌手有自己想唱的歌都要兼顧。」他又呼籲屆時出席的觀眾要穿黑白色衣服,希望鏡頭影到觀眾席時顏色和整件事能一致,顯得較莊重和好看一點。

提到收益作慈善用途的門票迅速售罄,學友說︰「咁少位,我留咗好大堆飛畀同阿梅合作過嘅人、朋友欣賞,所以出面其實唔係好多飛賣。」至於學友私人墊支了多少做製作費?他坦言拿了幾百萬元,沒有想過太多,門票收益有剩餘多出的就捐出,不夠的話就由他補貼。另對何超儀有意捐款在星光大道豎立梅姐銅像,學友說︰「我唔清楚,阿梅值得有(銅像),邊個做都冇所謂。」天藍報道

http://www.hkdailynews.com.hk/enews.php?id=310509&scid=28

TOP